据史料记载,中国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以前,隋唐以前称之为“银饼”、“银笏”,宋元时期称为“银锭”。此前,银锭并没有以货币形式流通,多用于财政领域或对外支付。一直到明中后期,白银才在中国的流通领域体现出基本的货币职能。明代后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银,而且连小生意也都用碎银交易,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,形成了大额交易用银、小额用铜钱的银、钱并行的货币制度。因此,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,铸锭盛行。当今,通过对银锭的种类、作用、印记、铭文中,可映射出历代不同的经济特色,它见证了货币制度,税课制度,商业活动与民间交往的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