彝文锭的产生及历史价值
 
(一)彝文锭产生的原因
1.汉源锭的大量涌入越西地区。1935年西康建省委员会成立后,西康财政收入十分有限,地方财政遇到很大困难,为了缓解这一矛盾,刘文辉公开支持地方种植鸦片,以缓解政府经费的不足。当时,因内地的禁烟政策为彝区大量种植鸦片提供了良好的外销条件,短短几年,宁属地区鸦片贸易就十分繁荣了。
在鸦片贸易中,商人们每年都从内地组织大量的银锭来满足彝区交易的需求。特别是商人们把改铸银锭的银铺迁到彝区的前沿---汉源县富林镇后,随着大量的、工艺较差的新银锭通过富林进入彝区流入市场,这也逐步引起了彝、汉聚居区汉、彝银匠的注意和重视。
2. 越西锭、田坝锭对彝区的影响。由于汉源锭与越西是以大渡河为界的邻县,边界线达到上百公里,并有两条外界进入宁属的重要驿道通过,这两条驿道也是汉区进入彝区的重要通道,由于地缘关系两县民间贸易十分密切。其中田坝就是汉区进入彝区的重要通道之一,田坝也是彝族土司岭光电家族驻地,加之岭光电家族与羊仁安的特殊关系,彝、汉各种贸易交易活跃,因此,越西和田坝的商人才可能派银匠前去汉源学习技术,或到汉源聘请铸造银锭的师傅,并购置简单的银铺设备,开始铸造越西吴记锭、越西荣昌锭和田坝陈茂村锭,并在银锭和鸦片的交易中挣得了一席之地。
3. 汉文锭和彝文锭的过渡时期。在最近两年的西康银锭中,出现了少量的汉文锭加有彝文的银锭,经过对比后可以得出两个结论。第一可能是这些汉锭进入彝区后,一些彝族银匠为了制作彝文锭,在这些汉锭上加盖彝文印戳的效果;第二可能彝、汉商人在彝区或者汉区合伙经营银铺,在铸造银锭时加上各自的印戳。
4. 彝文锭的产生。越西县地处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零关要道,境内彝汉杂居,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0%以上。越西县城彝汉居民来往和谐自由相处,这种现象在宁属地区也是少有的。随着大量的银锭源源不断的进入彝区,在日常的一些交易中经常会把银锭切碎交易。这样日积月累,每年便积累了大量的碎银,其中一部分由彝族民间银匠加工成了各种银饰。铸造银锭的技术传到了越西和田坝后,一些有经营意识的彝族银匠通过关系,从汉人工匠那里学到了铸造银锭的技术,开始尝试加工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各种银锭,我们称之为彝文锭。彝文锭的铸造工艺虽然粗糙,但它的出现,却揭开了凉山彝族货币的新篇章。
(二)彝文锭的历史价值
    彝文锭的产生,在彝族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。彝文锭的出现,不仅刷新了彝族货币的历史,也丰富了我国钱币币种。彝文锭是在特定地区特定时期,伴随鸦片经济催生的特定产物,是彝汉民间经济交往和时代发展的需要。彝文锭上的古彝文,是传承彝文化的一个载体。彝文锭也是为人们研究彝族文化提供了一个难道的实物资料,我们研究彝文锭的历史,就是研究当时彝族地区经济发展、鸦片种植和交易、以及社会形态等的历史。
    彝文锭是2005年才被凉山钱币收藏界确定的,它是我国钱币界迄今为止最晚的一类币种,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独具特色的一类货币。